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9:48:21  浏览:901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陕西省榆林市人民政府


榆政发〔2005〕8号


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榆林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已经2005年2月26日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现予印发。各县区、各部门在认真学习、贯彻执行的同时,结合本县区、本部门实际,建立健全本级政府、本部门的工作制度。


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榆林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
(2005年2月26日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规范政府工作,提高行政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二、市政府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宏观调控,加强行政监督,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学习型、服务型、落实型政府。
三、市政府要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组成人员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忠于职守,服从命令,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行使职权,坚持依法办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做好工作;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确保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第二章 市政府组成人员职责
五、市政府组成人员: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和各局局长、各委员会主任。
六、市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领导市政府的全面工作。副市长协助市长工作。
七、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八、常务副市长负责市政府的常务工作,受市长委托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常务会议。
九、副市长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对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事项,及时向市长报告。对于有关方针政策性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向市长提出建议。受市长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者专项任务,并可代表市政府对外开展工作和参加活动。
十、秘书长在市长领导下,负责处理市政府的日常工作。
十一、各局局长、各委员会主任负责本部门的工作。
各局、各委员会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市政府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发布规范性文件。
审计局在市长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三章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十二、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十三、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财政收支平衡。
十四、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十五、认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社会管理政策和管理规范,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正。加强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区建设。培育并引导各类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依法建立健全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十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和绩效评估制度,简化程序、降低成本、讲求质量、提高效益。

第四章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十七、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十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国家和社会管理事务、涉及全局性和广泛群众利益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大型项目等重大决策,由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十九、各部门提请市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建议,必须以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或发展规划为依据,经过专家或研究、咨询、中介机构的论证评估或法律分析;涉及相关部门的,应充分协商;涉及地方的,应事先征求意见;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般应通过社会公示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十、市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十一、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市政府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令畅通。

第五章 坚持依法行政
二十二、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市政府及各部门要严格遵守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行使行政权力,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三、市政府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改革开放的需要,适时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修改或废止不相适应的地方行政规范,确保规范性文件的质量。
二十四、市政府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符合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决定、命令以及市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决定、命令。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由市政府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发布决定和命令,或由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范性文件。部门规范性文件要依法及时报市政府备案,由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并定期向市政府报告。
二十五、提请市政府审议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草案,由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或组织起草。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解释工作由市政府法制机构承办。
二十六、要按照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科学配置执法机关的职责和权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六章 加强行政监督
二十七、市政府要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依法备案政府规范性文件;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十八、各部门要按照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律规定,接受司法监督;同时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对司法监督和专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和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
二十九、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严格执行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机关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并主动征询和认真听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三十、市政府及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信访条例及有关规定,切实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畅通;市政府领导同志及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阅批重要的群众来信,协调处理群众重要信访问题。
三十一、市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群众监督。重视新闻媒体报道和反映的问题,对重大问题,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查处和整改并向市政府报告。要加强政府信息网站建设,及时发布政府信息,便于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重视群众和其他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对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

第七章 工作安排部署
三十二、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预见性,搞好年度工作安排部署,并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三十三、市政府提出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确定需要讨论和审议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草案。对主要工作、重大项目,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市政府年度工作安排部署,下发执行。

第八章 会议制度
三十四、市政府实行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专题会议制度。
三十五、市政府全体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各局局长、各委员会主任组成,由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讨论决定市政府工作的重大事项;
(二)部署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三)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通报重要工作、重要情况;
(四)讨论其他需要市政府全体会议讨论的事项。
市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邀请市人大、市政协负责人,市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负责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列席会议。
三十六、市政府常务会议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组成,由市长召集和主持,或由市长委托常务副市长召集和主持。市政府常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一)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及市委的决议,研究提出贯彻意见;
(二)讨论通过呈报省政府审定的重要报告和请示;
(三)讨论通过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议案;
(四)讨论通过由市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命令、政府规范性文件以及重大行政措施;
(五)审议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年度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情况、执行情况的调整意见;
(六)讨论决定市政府管理的人事任免事项;
(七)讨论决定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请示市政府的重要事项;
(八)通报和讨论市政府其他事项。
市政府常务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二次,如有需要可临时召开。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三十七、副市长、秘书长受市长委托或按照分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和处理分管工作中的一些专门问题。副秘书长受市政府领导同志的委托召开有关专题会议,协调处理有关工作。
三十八、提请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讨论的议题,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协调或审核后提出明确处理意见,报市长确定。市政府全体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的组织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文件和议题于会前送达与会同志。与会同志应事先对会议讨论的问题做好汇报、讨论的准备工作。汇报发言一般不超过15分钟,讨论发言一般不超过5分钟,以提高会议效率。
三十九、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的组成人员必须按时出席会议,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出席时,须向市长请假;如对议题有意见或建议,可在会前提出。
四十、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纪要,由市长签发;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由主持会议的市长、副市长签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宜于公开的,应及时报道。新闻稿须经秘书长或有关副秘书长审定,如有需要,应报市长、副市长审定。
四十一、市政府及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要减少数量、控制规模、严格审批。应由各部门召开的全市性会议,不得要求以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召开,不邀请各县区政府负责人出席,确需邀请的,须报市政府批准。
全市性会议应尽可能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等快捷、节俭的形式召开。

第九章 公文审批
四十二、各县区、各部门报送市政府的公文,应当符合《榆林市政府办公室收发文办理工作规则》的规定。除市政府领导同志交办事项和必须直接报送的绝密事项外,一般不得直接向市政府领导同志个人报送公文。
四十三、各县区和部门报送市政府的请示、意见、报告,由市政府办公室分发到各对口科室,科室提出拟办意见,经分管秘书长、副秘书长审核后,呈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属重大事项的呈报市长审批。领导批阅时,应有明确的办理意见,并注明日期。
请示公文应当一文一事,逐级请示,若遇特殊情况需越级时,必须同时抄送越过机关。
四十四、市政府报送省政府审批的公文和市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人员任免,由市长签署。
四十五、以市政府名义发文,一般工作由分管副市长签发,涉及其他副市长分管的内容,须经相关副市长审核后再签发;属于重大问题的,经分管副市长和常务副市长审核后,由市长签发。
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发文,由市政府秘书长签发;如有需要,可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签发或核报市长签发。
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的公文,除需要保密的外,应及时公布。
四十六、严格控制市政府发文数量。市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行政职责,属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部门自行发文或联合发文,不得要求市政府批转或市政府办公室转发;要加快网络化办公进程,提高公文办理效率。
四十七、对市政府各部门、各系统评选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除市级劳模外,确需以市政府名义表彰通报或授予市级荣誉称号的,按规定程序报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政府颁发证书,需要发文件的,由有关部门冠以“经市政府批准”字样自行发文。

第十章 作风纪律
四十八、市政府领导同志要做学习的表率,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不断充实新知识、丰富新经验。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政府、经济、科学、法律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四十九、市政府领导同志要深入基层,考察调研,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下基层要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减少陪同,不迎送,不吃请,不收礼。
五十、市政府领导同志不为部门和地方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因特殊需要发的贺信、贺电和题词,一般不公开发表。
五十一、市政府领导同志出席会议活动、下基层考察调研的新闻报道,按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十二、市政府组成人员要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廉政建设的规定,严格要求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关系、谋私利。
五十三、市政府组成人员必须坚决执行市政府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市政府内部提出,在没有重新做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市政府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和行为;代表市政府发表讲话以及个人发表涉及未经市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及事项的讲话或文章,事先须经市政府同意。
五十四、市政府组成人员要有全局意识,坚持局部服从全局,对市长交办或委托交办的工作事项,要积极办理;要有协作意识,对于需要协作完成的任务,主动协商,相互配合;要有责任意识,按照分工,大胆负责,依法履行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五十五、副市长、秘书长离榆出外考察、出差或休养,应事先报告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室通报市委或市政府其他领导同志。出外考察和出差完成任务后要报告情况。
各部门和各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离榆外出,应事先向市政府办公室报告,由市政府办公室向市政府领导同志报告。各部门、各县区政府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机构应随时掌握主要负责人所在位置,确保上下联系畅通。
五十六、市政府及各部门要实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服务观念,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规范服务、清正廉洁、从严治政的新风。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要按程序和时限积极主动地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要坚持原则不得办理;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地方的送礼和宴请;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第十一章 工作落实
五十七、市政府组成人员要自觉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持真抓实干、为民谋利。
五十八、市政府各部门对市政府分解下达的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要制定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市政府对抓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适时通报进展情况,并通过年中初评、岁末总评,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推动工作。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机动车辆类(汽车安全带产品)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第9号公告



国家认监委2001年第3号公告发布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共47种)。因国家标准已作修订,我委对《机动车辆类(汽车安全带产品)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编号CNCA-02C-026:2001)的相应部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现予以发布。新规则编号为CNCA-02C-026:2004,自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原规则同时废止。
自2005年1月1日起,汽车安全带产品须符合本认证实施规则的规定并加施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进口、销售或者在其他营经活动中使用。

附件: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二○○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附件1: 编号:CNCA-02C-026:2004


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汽车安全带产品










2004-03-01发布 2004-05-01实施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录

1 适用范围……………………………………………………………………4
2 认证模式……………………………………………………………………4
3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4
3.1 认证申请…………………………………………………………………4
3.2 型式试验…………………………………………………………………4
3.3 初始工厂审查……………………………………………………………5
3.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5
3.5 获证后监督………………………………………………………………6
4 认证证书……………………………………………………………………7
4.1 认证证书的有效性………………………………………………………7
4.2 认证的变更………………………………………………………………7
4.3 认证的暂停、注销和撤销………………………………………………8
5 认证标志的使用的规定……………………………………………………8
5.1 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8
5.2 标志加施…………………………………………………………………8
6 认证收费……………………………………………………………………8

附件1 汽车安全带产品强制性认证所需资料………………………………9
附件2 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10
附件3 产品强制认证工厂能力质量保证要求……………………………11
1. 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安装在M和N类汽车上,且由前向成年乘员作为独立装备单独使用的安全带和约束系统。
2. 认证模式
型式试验+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3.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3.1 认证申请
3.1.1 申请单元划分
原则上同一生产厂生产的且在以下几方面没有差异的汽车安全带产品,视为同一单元:
3.1.1.1 卷收器的类型、结构、型号及主要部件(卷簧、锁止零件、卷带轮等);
3.1.1.2 织带的材料、编织方式、截面尺寸;
3.1.1.3 带扣的类型、结构及尺寸,带扣连接件的类型与结构;
3.1.1.4 高度调节器、连接件和调节装置的结构、尺寸和材料;
3.1.1.5 预紧装置的类型、结构;
3.1.1.6 此外应适当考虑
3.1.1.6.1 安全带总成的固定方式、几何形状;
3.1.1.6.2 卷收器安装角度,支架及固定件的结构及尺寸;
3.1.1.6.3 织带的颜色;
3.1.1.6.4 吸能(限力)装置的类型、结构和性能;
3.1.2 申请资料
认证申请所需资料见附件1。
3.2 型式试验
3.2.1 送样原则
应从认证申请单元中选取代表性样品送样进行型式试验。型式试验后,应以适当方式处置已经确认合格的样品和/或相关资料。
3.2.2 送样
3.2.2.1 型式试验的样品由委托人送样。
3.2.2.2 每一申请单元提供安全带总成6套,安全带织带15m。
3.2.3 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见附件2。
3.3 初始工厂审查
3.3.1 审查内容
3.3.1.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
初始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的基本要求见附件3。
3.3.1.2 产品一致性检查
1)认证产品的标识;
2)认证产品的结构及参数;
3)现场指定检验:
织带或卷收器检验、带扣检验、锁止极限值、标志。
3.3.1.3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的加工场所,产品一致性检查应覆盖申请认证产品。
3.3.2 初始工厂审查时间
一般情况下,型式试验合格后,再进行初始工厂审查。根据需要,型式试验和工厂审查也可以同时进行。
工厂审查时间根据所申请认证产品的单元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工厂为2~6人日。
3.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型式试验结果的评价由检测机构作出;初始工厂审查结果的评价由工厂审查组作出;认证批准由认证机构作出。
3.4.1 认证型式试验结果的评价
当所有的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全部符合标准要求时,方可认为认证型式试验结果合格。若有个别检测项目不合格,可允许重新送样进行检测,重新检测时再出现任何一项不合格,即认为认证型式试验结果不合格。
3.4.2 初始工厂审查的评价
3.4.2.1 如果整个审查过程中未发现不符合项,则审查结论为合格;
3.4.2.2 如果发现轻微的不符合项,不危及到认证产品符合安全标准时,工厂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采取纠正措施,报审查组确认其措施有效后,则审查结论为合格;
3.4.2.3 如果发现严重不符合项,或工厂的质量保证能力不具备生产满足认证要求的产品时,则可终止审查。委托人3个月后方可重新申请认证。
3.4.3 认证批准
认证机构对型式试验、工厂审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型式试验和工厂审查均符合要求,经认证机构评定后,颁发认证证书(每一个申请单元颁发一个认证证书)。认证证书的使用应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
3.4.4 认证时限
认证时限是指自受理认证之日起至颁发认证证书时止所实际发生的工作日,包括型式试验时间、提交工厂审查报告时间、认证结论评定和批准时间、证书制作时间。
型式试验时间为25个工作日。
提交工厂审查报告时间一般为5个工作日。
认证结论评定、批准时间以及证书制作时间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
3.5 获证后监督
3.5.1 认证监督检查频次
3.5.1.1 一般情况下从获证后的12个月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
3.5.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获证产品出现严重安全质量问题或用户提出安全质量方面的投诉并经查实为生产厂责任的;
2)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有足够信息表明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
3.5.2 监督的内容
3.5.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从获证起的4年内,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范围应覆盖附件3的全部内容。每个工厂每次的复查时间通常为1-2人日。
获证后的第5年,应按附件3的规定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全面审查,审查内容和审查时间与初始工厂审查相同。
3.5.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从获证起,按本规则3.3.1.2及3.5.1.1条的规定进行现场核查。
3.5.2.3 需要时,抽查产品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3.5.3 认证后监督结果的处理
监督检查合格后,可继续保持认证资格、使用认证标志。如存在不符合项则应在3个月内进行整改,逾期将停止使用认证证书和标志,并对外公布。
4. 认证证书
4.1 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证书的有效性依赖认证机构定期的监督获得保持。
4.2 认证的变更
4.2.1 认证证书持有者需要变更与已经获得认证产品为同一系列内的产品认证范围时,应从认证申请开始办理手续,认证机构应核查变更产品与原认证产品的一致性,确认原认证结果对变更产品的有效性,针对差异做补充检测或审查,合格后颁发认证证书或换发认证证书。
4.2.2 认证证书持有者需要变更商标、委托人及工厂信息和质量保证能力时,针对差异应做补充审核,合格后颁发认证证书或换发认证证书。
4.3 认证的暂停、注销和撤销
认证的暂停、注销和撤销按《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
5. 认证标志的使用规定
证书持有者必须遵守《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
5.1 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5.2 标志加施
获得认证证书的汽车安全带,应将认证标志缝在安全带固定点附近的织带上。
6. 认证收费
认证收费由认证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收取。

附件1:
汽车安全带产品强制性认证所需资料

以下各项所需详细资料由各认证机构自行规定:
1.产品规格型号汇总表;
2.产品调查表;
3.生产企业概况;
3.1 生产情况(所申请产品的年生产能力及生产历史);
3.2 关键外购件、原材料目录(包括:名称、型号、规格、供货单位、进厂检验项目);
3.3 生产企业的主要检测仪器设备登记表(包括: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精度、检定周期);
3.4 与附件3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目录及机构框图/表和职责规定文件;
4.必要的认证检测项目的检测报告;
5.申请视同(免做部分或全项检验)时需填写产品差异描述表。

附件2:
检验项目和检测依据

1. 检测项目
1.1 腐蚀试验;
1.2 微滑移试验;
1.3 织带的处理和抗拉载荷试验(静态);
1.4 带有硬件的安全带总成部件的试验;
1.5 带有卷收器的附加试验;
1.6 安全带总成或约束系统的动态试验;
1.7 带扣开启试验;
1.8 有预紧装置的安全带的附加试验;
1.9 织带的燃烧特性试验。
2. 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项目
2.1 例行检验
2.1.1 织带或卷收器检验(见GB14166-2003附录K)
2.1.2 带扣检验(见GB14166-2003附录K)
2.1.3 锁止极限值(见GB14166-2003附录K)
2.1.4 标志。
2.2 确认检验
按GB14166-2003附录L“生产一致性的控制”执行
其中的动态试验最小频次暂定为每年每种一次
3. 检测依据
3.1 GB 14166-2003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
3.2 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附件3:
产品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为保证批量生产的认证产品与已获型式试验合格的样品的一致性,工厂应满足本文件规定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1. 职责和资源
1.1 职责
工厂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工厂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
b)确保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c)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
d)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
1.2 资源
工厂应配备必须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强制性认证标准的产品要求;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备的环境。
2. 文件和记录
2.1 工厂应建立、保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质量计划应包括产品设计目标、实现过程、检测及有关资源的规定,以及产品获证后对获证产品的变更(标准、工艺、关键件等)、标志的使用管理等的规定。
产品设计标准或规范应是质量计划的一个内容,其要求应不低于有关该产品的国家标准要求。
2.2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对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控制应确保:
a)文件发布前和更改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
b)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c)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2.3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质量记录应清晰、完整以作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质量记录应有适当的保存期限。
3.采购和进货检验
3.1 供应商的控制
工厂应制定对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的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的程序,以确保供应商具有保证生产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满足要求的能力。
工厂应保存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日常管理记录。
3.2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的程序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以确保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所规定的要求。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检验可由工厂进行,也可以由供应商完成。当由供应商检验时,工厂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
工厂应保存关键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
4. 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
4.1 工厂应对关键生产工序进行识别,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该工序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则应制定相应的工艺作业指导书,使生产过程受控。
4.2 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对环境条件有要求,工厂应保证工作环境满足规定的要求。
4.3 可行时,工厂应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
4.4 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制度。
4.5 工厂应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样品一致。
5. 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
工厂应制定并保持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以验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检验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内容、方法、判定等。并应保存检验记录。具体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要求应满足相应产品的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执行。
例行检验是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的100%检验,通常检验后,除包装和加贴标签外,不再进一步加工。
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的抽样检验。
6. 检验试验仪器设备
用于检验和试验的设备应定期校准和检查,并满足检验试验能力。
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应有操作规程,检验人员应能按操作规程要求,准确地使用仪器设备。
6.1 校准和检定
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应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应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对自行校准的,则应规定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设备的校准状态应能被使用及管理人员方便识别。
应保存设备的校准记录。
6.2 运行检查
对用于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设备除应进行日常操作检查外,还应进行运行检查。当发现运行检查结果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应能追溯至已检测过的产品。必要时,应对这些产品重新进行检测。应规定操作人员在发现设备功能失效时需采取的措施。
运行检查结果及采取的调整等措施应记录。
7. 不合格品的控制
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应重新检测。对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修应作相应的记录,应保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
8. 内部质量审核
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审核程序,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审核结果。
对工厂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应保存记录,并应作为内部质量审核的信息输入。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记录。
9. 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工厂应对批量生产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以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的要求。
工厂应建立产品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结构等影响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因素的变更控制程序,认证产品的变更(可能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机的一致性)在实施前应向认证机构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
10.包装、搬运和储存
工厂所进行的任何包装、搬运操作和储存环境应不影响产品符合规定标准要求。

Ref . No.: CNCA 02C 026:2004
Replacing CNCA 02C 026:2001




Implementation Rules for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 of Motor Vehicles
Safety Belt Products









Announced on Mar., 2004 Implemented on May, 2004

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tents


1. SCOPE……………………………………………………………………………………………………………..………………………….1
2. CERTIFICATION MODEL……………………………………………………………………………………………..…………….….…1
3.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CERTIFICATION………………………………………………………………….……….…..…1
3.1 APPLICATION FOR CERTIFICATION……………………………………………………………………………….….…………..…1
3.2 TYPE TEST………………………..……………………………………………………………………………………………………..…1
3.3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1
3.4 EVALUATION OF CERTIFICATION RESULTS AND APPROVAL OF CERTIFICATION…………………………………….....2
3.5 FOLLOW-UP INSPECTION……………………………………………………….…………………………………………………...…2
4. CERTIFICATES…………………………………………………………………………………………………………………………...…3
4.1 THE VALIDITY OF CERTIFICATES……………………………………………………………………………. ………………..……3
4.2 MODIFICATION OF CERTIFIED PRODUCT…………………………………………………………………………………….……3
4.3 SUSPENSION, CANCELLATION AND WITHDRAWAL OF CERTIFICATES……………………………………………….…….3
5. USE OF THE CERTIFICATION MARK……………………………………………………………………………………………….…3
5.1 DESIGN OF THE MARK ALLOWED TO BE USED………………………………………………………………. …………….……4
5.2 APPLY OF THE MARKS…………………………………………………………………………………………………………….....…4
6 CHARGE…………………………………………………………….……………………………………………………. …………………4
APPENDIX 1 DOCUMENTS FOR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 OF SAFETY BELTS…………………….…. …………….…5
APPENDIX 2 TEST ITEMS AND TEST STANDARDS…………………………………………………………………. ……………...…6
APPENDIX 3 REQUIREMENTS FOR FACTORY’S QUALITY ASSURANCE ABILITY…………………………………………..…7







1. Scope
This rule applies to safety belts and restraint systems for installation in motor vehicles of categories M and N, and intended for separate use, i.e. as individual equipment, by adult person occupying forward-facing seats.
2. Certification Model
TYPE TEST +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 + FOLLOW-UP INSPECTION
3.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Certification
3.1 Application for Certification
3.1.1 Unit Classification
In principle, safety belts produced in one factory shall be regarded as the same unit provided that they have no differences in such aspects as:
3.1.1.1 Type, structure, model of the retractors and main components (return springs, locking parts and reels);
3.1.1.2 Material, weave and section dimension of the straps;
3.1.1.3Type, structure, dimension of the buckles, and type and structure of the buckle attachments;
3.1.1.4 Height adjusters, attachments and structure, dimension and material of the adjusting device;
3.1.1.5 Type and structure of the pre-loading device;
3.1.1.6 The followings are as references:
3.1.1.6.1 Securing pattern and geometry of the safety belts assembly;
3.1.1.6.2 Attaching angle of the retractor, the structure and dimension of the bracket and securing components;
3.1.1.6.3 Colour of the straps;
3.1.1.6.4 Typ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nergy absorber (force limiter);
3.1.2 Application Documents
The formal application for certification shall be submitted with the documents specified in Appendix 1.
3.2 Type Test
3.2.1 The Principles of Supplying the Samples for the Type Test
The samples supplied for the type test shall be the representative samples that shall be selected from the application unit. The samples tested and/or the relating documents should be handled in appropriate ways after type test.
3.2.2 Supplying the Samples
3.2.2.1 The samples for the type test are sent by the applicant.
3.2.2.2 Six sets of safety belt assemblies and 15-meter of straps shall be provided for each application unit.
3.2.3 Test Items and Standards for Type Test
The test items and related standards refer to appendix 2.
3.3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
3.3.1 Contents of the Inspection:
3.3.1.1 Inspection for Factory Quality Assurance Ability
The Requirements of Factory Quality Assurance Ability refer to Appendix 3.
3.3.1.2 Check of Product Consistency:
1) Nameplates or labels of the products;
2) Construction and parameters of the products;
3) Specified tests on the spot are as follows:
Strap or retractor test, buckle test, locking threshold and mark;
3.3.1.3 Inspection for the factory quality assurance ability shall cover all processing sites, and check of the product consistency shall cover products applied for certification.
3.3.2 Timing of the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
Normally, the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after the samples have passed the type test. The type test and the inspection of the factory can be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if necessary.
The duration of the inspection of the factory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amounts of the application units of the products for certification an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scale of the factory. It will normally take about 2 to 6 man-day for each processing site.
3.4 Evaluation of Certification Results and Approval of Certification
The results of type test shall be evaluated by the test body, the results of the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 shall be evaluated by the factory inspection team, and the certification shall be approved by the certification body.
3.4.1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 of Type Test
If the results of all the test items are qualified, the results of type test are regarded as “Pass”. If some results of the test items are unqualified, it is allowed to deliver the samples again and retest them. If any unqualified item appears again in the retest, the results of type test will be regarded as “Fail”.
3.4.2 Evaluation of the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
3.4.2.1 If there is no non-conformity found during the whole inspection, the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 is regarded as “Pass”. .
3.4.2.2 If there are slight non-conformities found which do not adversely affect the safety standards for the certification product, the factory shall take corrective actions within the specified duration. If the actions are regarded as effective by the inspection team, the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 is regarded as “Pass”.
3.4.2.3 If there are serious non-conformities found and/or the factory does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produce the products which conform to relevant standards, the inspection shall then be terminated. The applicant can apply a certification again 3 months later.
3.4.3 Approval of Certification
After the results of type test and the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 are evaluated to b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levant standards, the certification body will issue certificates (each certificate for one application unit). The use of the certificates shall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Regulations for Compulsory Product Certification.
3.4.4 Time Frame for Certification
Time frame for certification means the working days from the acceptance of complete application till the issuance of the certificates, which includes the time for type test, reports submission of the factory inspection, evaluation of certification results, approval of certification and the time for making the certificates.
Type test takes 25 working days.
Normally, the inspection reports should be submitted within 5 working days after the inspection.
The time for evaluating the certification results, approving the certification and issuing the certificates shall normally not exceed 5 working days.
3.5 Follow-up Inspection
3.5.1 Frequency of the Follow-up Inspection
3.5.1.1 Follow-up inspection shall normally be carried out at least once a year after getting the certificates for 12 months.
3.5.1.2 The frequency of inspection should be increased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cases:
The certified product has serious quality problem, or is complained by clients, which has been verified to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ertificate holder.
The certification body doubts the conformity of the certified product with the relevant standards with sufficient reasons.
Sufficient in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onformity or the consistency of certified products might be affected by the changes i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production condition and the quality system of the manufacturer and/or factories.
3.5.2 Contents of the Follow-up Inspection
3.5.2.1 Re-inspection of Factory Quality Assurance Ability
The re-inspection scope of the factory quality assurance ability shall cover all the contents of Appendix 3 within 4 years since the certificate has been granted. The re-inspection of each factory normally takes 1 to 2 man-day.
From the 5th year, the inspection of factory quality assurance ability shall be carried out completely according to Appendix 3. The content and the time frame of inspection will be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initial factory inspection.
3.5.2.2 Check of Consistency of the Product
Check shall be carried out on the spot according to articles 3.3.1.2 and 3.5.1.1 of the rules after the certificates being granted.
3.5.2.3 If necessary, samples may be selected and delivered to the test body for type test.
3.5.3 Evaluation of the Follow-up Inspection Results
The certificates can be maintained and the certification marks can be continuously used upon favorable inspection results. If there is any non-conformities found in the follow-up inspection, the corrective actions shall be taken within 3 months. Otherwise, the use of certificates and the certification marks will be stopped. And the notification will be made public.
4. Certificates
4.1 The Validity of the Certificates
The validity of the certificates depends on the periodic follow-up inspection.
4.2 Modification of the Certificates
4.2.1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range of products covered by the unit of certified products, the certificate holder shall first make application. The certification body shall check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hanged products against the certified products and confirm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original certification results to the changed products and carry out the additional test or inspec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f the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the certification body shall issue or renew the certificate.
4.2.2 If certificate holder intends to modify the trade mark, the information of the applicant and factory and quality assurance ability, the certification body shall perform additional check against differences. If the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the certification body shall issue or renew the certificate.
4.3 Suspension, Cancellation and Withdrawal of the Certificates
The suspension, cancellation and withdrawal of the certificates shall follow Regulations for Compulsory Product Certification.
5. Use of the Certification Mark
The certificate holder shall follow the Regulations for Compulsory Product Certification Mark..
5.1 Design of the Mark allowed to be used



5.2 Application of the Marks
The certification marks shall be sewed on straps close to safety belt anchorage.
6 Charge
The certification shall be charged by the certification body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national statutory regulations.



吉林省征收电力建设资金实施细则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征收电力建设资金实施细则
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为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征收电力建设资金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1987〕111号),切实做好电力建设资金的征收工作,加强对电力建设资金的管理,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吉林省电力建设资金的征收由省统一组织,征收的电力建设资金作为吉林省电力基本建设专项资金,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不得重复征收。
三、电力建设资金的征收原则和范围。
(一)除本细则特许免缴电力建设资金的用电户外,在吉林省电网供电范围内所有的用电户(包括中直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均应缴纳电力建设资金。
(二)下列用电免征电力建设资金:
1、企业自备电厂和地方水、火电厂的自发自有电量,通过购买用电权和电力债券所获得的用电量,地方集资电厂以及与华能发电公司合资电厂的发电量,省组织的带料加工电量、退役机组发电等差价电量;
2、由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部门、学校(不包括所办的工厂、商店、服务行业)的用电量。
(三)下列用电暂时免征电力建设资金:
1、农业排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
2、经批准的关停企业的用电;
3、小氮肥、小磷肥和长山化肥厂在改造期间的用电,以及地方军工、制糖企业的用电;
4、城市公共、公用企业中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公共汽车、电车公司(不包括为安置子弟所办工厂、商店及服务行业)的用电。
(四)联网的企业自备电厂和地方水、火电厂,按月结算返供电量,按互抵后受电网电量数量征收电力建设资金,不另计算内部用电构成。
(五)对农电片收电力建设资金,可扣除农电趸售单位高压线路购售损失电量。
(六)需经国家批准免征电力建设资金的单位,在批准之前,不得拒交。
四、电力建设资金的征收标准及管理。
(一)电力建设资金征收标准为每度(千瓦时)用电量二分钱,统由各地电业部门(各供电局、县农电局营业部门)在每月收取电费时同时收缴。不按期缴纳的,比照电费欠交办法计收滞纳金。
(二)各供电局、县农电局营业部门在发行电费时,电费账、电费收据、计算票、发行表均增列“电力建设资金”科目,不列入销售收入。
(三)各供电局、县农电局营业部门必须于次月六日前将征收款上交电业局,各电业局于十日前上交省电力局专项账户。省电力局按时转交省电力投资开发公司。
(四)对征收的电力建设资金,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准截留和挪用。
五、电力建设资金的使用。
(一)征收的电力建设资金作为吉林省地方电力基本建设的专项资金,单列账户、专款专用,由省计经委会同省电力局、财政厅根据国家和省批准的电力建设计划统一安排,由省电力投资开发公司管理,集中用于我省电力建设。
(二)使用电力建设资金建设的项目,按国务院批准国家经委等部门《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中规定的有关集资办电政策办理。按我省投资占电厂(含配套送出工程)总投资的比例拥有的产权分电分利。
(三)省按投资比例分得的电量,按省重点企业、省内中直企业和各市、地、州实际完成电力建设资金的额度分配使用。
(四)电力建设资金实行有偿使用,其利率、还贷期限按国家“拨改贷”办法执行。收回的本、息、利,应再投资于电力建设。
六、企业缴纳电力建设资金后,应努力降低成本,自行消化。
七、对电力建设资金免征各项税收。
八、电力建设资金的使用必须执行财政部会同国家计委、水电部制定的电力建设资金的征收和使用的监督办法,并纳入审计范围。使用电力建设资金的单位应按季度向电力投资开发公司报送电力建设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报告,由省电力投开发公司汇总报省计经委、财政厅、电力局审批

九、本实施细则自1988年1月1日起执行,至1995年12月31日止。1996年以后是否继续执行,届时根据具体情况再定。省政府1987年3月19日下发的《吉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计经委、电力局、财政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国发〔1987〕18号文件的报告的通告》
(吉政发〔1987〕31号)即行废止。



1988年5月2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