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昌江黎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17:54:21  浏览:951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昌江黎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海南省人大


昌江黎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海南省人大
昌江黎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1999年4月1日昌江黎族自治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9年5月
20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
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的规定,结合昌江黎族自
治县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昌江黎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是海南省昌江黎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地
方。自治县内还居住着汉族、苗族等民族。
第三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以下简称自治机关)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和自治县
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依法行使其县级地方国 家机关的职权,同时行使自治权。
自治机关驻石碌镇。
第四条 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保证宪法、法律和法规在自治
县内的贯彻执行,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
自治机关根据自治县实际情况,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可以采取特殊政策
和灵活措施,加速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
命令和指示中不适合自治县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一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
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五条 自治机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县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把自治县建设
成为团结、民主、文明、富裕的民族自治地方。
第六条 自治机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县,积极开展普
法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自治县内各民族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
的权利并履行应尽的义务,推动自治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
第七条 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的关系,
禁止对自治县内任何民族的歧视,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自治机关保障自治县内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
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积极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自治机关在处理涉及自治县民族的特殊问题时,必须与他们的代表充分协商,尊重
他们的意见,妥善解决问题。
第八条 自治机关保障自治县内各民族公民有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依
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活动破坏社会秩序和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民身心健
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
自治县内宗教团体和个人应当依法进行宗教活动,不受外来宗教势力的支配。
第九条 自治县依法保护国内外投资者在自治县内的合法权益,保护香港、澳门、
台湾同胞和华侨以及归侨、侨眷在自治县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自治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第十条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是自治县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对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黎族公民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
,并且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黎族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第十一条 自治县人民政府是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自治县的地方国
家行政机关。
自治县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在自治县
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对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黎族公民担任。
自治县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中,应有黎族公民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
自治县人民政府实行县长负责制。
自治县在上级国家机关核定的人员编制范围内,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依法设立、
增减或者合并政府工作部门,由自治县人民政府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二条 自治机关在录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应当有黎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

自治机关通过考试考核,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补充录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同等条
件下,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优先录用。
第十三条 在自治县内兴办的各类企业,在招收人员时,应当照顾黎族和其他少数
民族人员。
自治机关应当做好城镇就业、下岗再就业和劳务输出的指导服务工作。
第十四条 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重视培养
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才的作用。
自治机关各级从自治县内黎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培养各级干部和科学技术、经营管
理等专业人才,并注意在黎族妇女干部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第十五条 自治机关应当改善知识分子和基层干部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对在自治县内工作或者引进的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其配偶、子女就业或者子女入托
、上学给予优先安排,其配偶及子女为农业户口的,给予办理城镇户口。
对自治县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特殊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有重大
贡献的给予重奖。
凡在自治县内工作15年以上的外来干部、职工或者引进的各类具有高级职称的专
业人才,每年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第十六条 自治机关应当加强廉政建设。自治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公正廉洁,忠
于职守,密切联系群众,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十七条 自治县人民法院是地方国家审判机关。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是地方国家法
律监督机关。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组织、职能和工作,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中,应当有黎族公民和其他少
数民族公民,并有实行区域自治的黎族公民担任院长或者副院长、检察长或者副检察长。
第十九条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
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汉语或者当地语言的诉讼参与人,应当免费为他们翻译。
第二十条 自治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处理涉及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民族问题
的案件时,除适用国家法律和海南省地方必法规外,还应当执行本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有
关规定。

第三章 经济建设和财政管理
第二十一条 自治县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治
县的实际,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
产业升级,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市场,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环境资源保
护,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治县的经济建设应当充分利用本地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海洋
渔业,强化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利用本地资源为主的工业体系,各级扩展流通网络,加速
发展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逐步实现各行业快速、持续、协调发展,促进民族经济
的繁荣。
第二十二条 自治县应当牢固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首要地位,在保持粮食持续增
长的同时,重点发展芒果等热带水果、热带作物、反季节瓜菜和水产品生产,创办各种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建立农业良种培育基地,培育优良品种。
自治县应当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热带农业外引内联、招商引资的力度,形
成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内资外资以及农民自我投入等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农业投
入的新格局。
第二十三条 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
经营体制。提高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
济,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农村种养、加工、运销等专业户和农民兴办的各种
股份合作制经济实体,鼓励国内外投资者采用承包、租赁、职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
式举办农业开发企业,促进规模经营,发展农业商品生产。
第二十四条 自治县建立和完善以农副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从技术、信息、开拓市场等方面提供服务。
自治县鼓励投资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鼓励企业和个人从事水果,蔬菜和其他农
产品的运输、保鲜、储存、加工、销售等农业服务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十五条 自治县应当依法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十六条 自治县重视发展畜牧业和畜禽产品加工业,鼓励和支持创办多种经济
形式的饲养企业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
第二十七条 自治县应当根据自治县的实际,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利建设。在加大政府对水利建设投入的
同时,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水利建设投资和补偿机制,鼓励投资兴建水利、电力工程
设施,动员社会力量兴办水利。依法建立水利、电力专项资金,发展水利、电力事业。
加强水利、电力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节约用水,确保安全,注重效益。
自治县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严禁在石碌水库保护区和主渠护渠地内新建、扩
建污染水源的建设项目,保护石碌水库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不受污染。
自治县征收的水资源和河道采砂和税费必须按规定用二水资源和河道的规划、管理
和保护。
第二十八条 自治县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以海水养殖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海洋
捕捞业以及水产产业相配套的加工业和运输业。
自治县有效措施,保护海洋资源和淡水资源,禁止毒鱼、电鱼、炸鱼等破坏水产资
源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自治县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护林为重、育重于采
的建设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特别是加快发展热带林业,提高森林
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禁止盗伐滥伐林木、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
热带天然林、水源林、防护林。
自治县的林业建设实行国家、集体、个体多种经营形式。鼓励集体和个人依法承包
荒山、荒坡植树造林,实行谁种植谁享有,依法采伐。
第三十条 自治县积极筹集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配套资金,加快农业开发。上级扶
持的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应由自治县配套资金的比例可以低于非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一条 自治县重视发展能源、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事业,加强公路的改造和
养护,加快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老区的公路、邮政投递通信网络的建设。
自治县加快港口建设,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港口基础设施项目,依法保障投资
者获得综合补偿。
第三十二条 自治县合理利用本地资源,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积极以展以农
副产品加工、食品建材为主的地方工业。鼓励国内外投资者采取多种形式兴办地方工业
和民族工业,维护其合法权益。
自治县深化国有工业企业的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内
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
流失。
在自治县内享有资源使用权者,可用其资源使用权参股兴办企业。
第三十三条 自治县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旅游业,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建设旅
游景点和旅游设施,开发生产旅游商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发展具有热带风光和
民族特色的旅游业,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依法给予优惠。
第三十四条 自治县改革和完善商业、供销部门的管理体制。发展多种贸易,建立
布局合理的商品流通网络,加快农贸市场建设,加强市场管理,取缔违法经营活动。
自治县在生产、加工、保鲜、储存、购销、运输、技术和信息等方面为以展农村
经济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自治县鼓励扶持个休经商,发展合作商业和个体工商户。
第三十五条 自治县依法开展对外贸易活动,创办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自治县必需进口的商品和出口自产的商品,享受配额和许可证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第三十六条 自治县加强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
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对撂荒两年以上和“农转非”又安排了工作的人员原承包
耕地,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自治县依法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健全土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机制
,逐步培育和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鼓励单位和个人有偿使用土地进行开发性生产。
对在自治县投资兴办企业的依法给予优惠地价。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
依法转让、出租、抵押或者作为联营条件。
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承包开发经营荒山、水面、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第三十七条 自治县依法管理和保护自治县内的矿产资源。对可以由自治县开发的
矿产资源。对可以由自治县开发的矿产资源,自治县优先合理开发利用。矿山企业或者
个体采矿,应依法申请领取开采许可证后方可开采。禁止无证开采、无证经营、乱挖滥
采等矿产资源行为。
自治县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依照有关规定用于矿产资源的勘查、管理和保护。
第三十八条 自治县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保护自治县内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严格控制排污量。凡在自治县内立项建设项目,须经环保部门审批,才能进行报建。
坚决贯彻:谁污染,谁负责治理”的原则。
自治县依法征收的排污费,纳入自治县财政专户管理,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
于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生活环境。
自治县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本地自然景点和珍稀动植物,对破坏自然景
点、捕杀珍稀动物、滥伐珍贵林木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自治县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实现
农村小城镇化。
自治县加强城镇、乡村道路和安全文明小区建设,搞好城镇的绿化美化,创建优美
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第四十条 自治县在上级国家机关的支持帮助下,实行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
负责,从资金、物资、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扶持贫困乡(镇)、村、户脱贫致富。
上级国家机关拔给自治县的扶贫资金,专款专用。自治县对贫困乡(镇)、村、户
脱贫致富。
上级国家机关拔给自治县的扶贫资金,专款专用。自治县对贫困乡(镇)、村扶贫
项目立项和物资安排方面,应当给予特殊照顾。
自治县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房改造,逐步改善少数民族的居住条件。
第四十一条 自治县依法享有行使管理地方财政的自主权,自主编制调整财政预算
,自主安排使用财政资金。
自治县享受上级财政的各种补助,上级国家机关拔给自治县的各项专用资金和民族
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扣留、截留、挪用或者用于抵减正常经费。
自治县根据上级国家机关规定的原则,对自治县的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结
合自治县实际,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
第四十二条 自治县的财政年度预算须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财政年
度决算以及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作部分调整的,须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自治县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向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交对预算执行和其他
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
第四十三条 自治县的财政预算支出,立足于建设和发展生产,增收节支,严格执
行财政纪律。对财政包干期内的定额补助,自治县依法享受优惠照顾。
自治县实行乡(镇)一级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其管理制度。民族乡(镇)财政
收入不敷支出时,由自治县人民政府按财政管理体制给予补贴。
第四十四条 自治县依法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对能带动自治县经济发展的企业,可
酌情以列收支的方式给予扶持。
自治县对利用国内外资金在自治县内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生产性企业,根据国
家和海南省的有关规定,在一定经营期限内,可以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
凡在自县内从事资源开发的企业,应当按规定交纳各种税费。自治机关依法征收增
值税、资源税和附加费。
自治县各职能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做好各种税费的征收工作,完成税收任务
增加财政收入。
第四十五条 自治县的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民族经营企业在贷款、价格补贴等
方面的优惠政策。
设在自治县内的金融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优惠政策,支持自治县的
各项建设事业。
第四十六条 自治县依法设立各类基金,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和形式筹集资金,用于
发展自治县的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
提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对自治县依法设立的各类基础提供赞助。
第四十七条 自治县重视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设立社会保障基
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得到帮助和补偿。

第四章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第四十八条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主制定自治县的教育、科技、文化、
艺术、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并负责实施。
第四十九条 自治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教育方针,结合自治县的实际,自主决
定自治县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置、办学形式和招生办法。
自治县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巩固和提高九年制
义务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开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扫除文
盲,提供和鼓励自学成才。
自治县积极发展民族教育,采取措施办好中小学民族寄宿班,重点招收边远地区和
经济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
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中小学生,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减免杂费,所减免的杂费
由自治机关在年度财政预算时安排经费解决。
自治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分数线。
第五十条 自治县采取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自治县任教,不断提
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办好教师进修学校,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队
伍素质,建设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
自治县重视边远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工作,逐年从分配的师范院校毕业中选派一批
优秀的教师到文化落后地区任教,提高全县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第五十一条 自治机关应当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使教育财政拔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
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自治县依照国家和海南省的有关规定征收教育费附加。教育费附加由财税部门统一
征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使用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
财政部门及时拔出,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自治县的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严格管好用好教育专
项经费。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克扣和挪用教育经费。
自治县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力量出资办学或者捐资助学,加快学校危房
改造和新校舍的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自治县鼓励香港、台湾、澳门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助学或者合作办学,保护其合法
权益。
自治机关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对学校兴办的产业等给予免税的特殊照
顾。
第五十二条 自治县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建立健全科普机构和信息网络,加强
科研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搞好科技服务,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自治县资助和扶持重点科研课题,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农村开展科技活动,对
有发明创造,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五十三条 自治县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
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事业,积极培养民族文艺人才,繁荣
艺术创作,加强文艺团体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
活动,发展文化市场、净化文化环境,引导健康的文化消费。
自治县注意挖掘、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并积极创作具有地方民
族特色的文艺作品。
自治县保护革命文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名胜古迹和革命遗址,做好地方志的
编纂和档案管理工作。
第五十四条 自治县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重视群众性的体育
活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加强体育活动管理,逐步改善体育设施,开展全民健
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第五十五条 自治县积极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各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
,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和改厕改水,加强民族地区卫生人才
的培养,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到山区工作。
自治县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科普知
识,重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加强对疾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加强妇幼和老年保健工作,
提高城乡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自治县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
健。
自治县加强食品卫生和药品的监督管理,禁止生产和出售假昌伪劣食品、药品。
自治县重视民族民间传统医学、医药的挖掘、研究、整理和应用工作。保护和利用
药材资源。
自治县依法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允许具有行医资格的个人持证依法行医,严
禁以行医为名,利用封建迷信和其他手段诈骗钱财,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第五十六条 自治机关执行国家婚姻法,禁止重婚和买卖婚姻。
自治机关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海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实行计划生育,提倡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自治县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七条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自治县
各族人民放假2天。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应当受到尊重。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5月2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秦皇岛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和《秦皇岛市市级粮食储备实施方案》的通知

河北省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秦皇岛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和《秦皇岛市市级粮食储备实施方案》的通知

秦政办 [2005] 12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秦皇岛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和《秦皇岛市市级粮食储备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八月五日
秦皇岛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市级储备粮的管理,保证市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有效发挥市级储备粮在政府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级储备粮,是指市人民政府储备的用于调节全市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粮食。
第三条 从事和参与市级储备粮经营管理、监督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级储备粮的管理应当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确保市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备安全,确保市级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费用。
市级储备粮的调用权归市人民政府。未经市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市级储备粮。
第五条 市发改委负责组织拟订市级储备粮总体布局和动用的宏观调控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对市级储备粮的管理进行指导和协调。
第六条 市财政局负责安排市级储备粮的贷款利息、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保证及时、足额拨付,制定市级储备粮的财务管理办法,并负责对市级储备粮有关财务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第七条 市粮食局负责市级储备粮的行政管理,对市级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备安全负责,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并按照国家、省和本市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市级储备粮各项业务管理制度。
县区粮食局负责协助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市级储备粮,并对市级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备安全负责。
第八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秦皇岛市分行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安排市级储备粮所需贷款,并对发放的贷款实施信贷监管。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骗取、挤占、截留、挪用市级储备粮贷款或者贷款利息、管理费用、轮换费用等财政补贴。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市级储备粮仓储设施,不得偷盗、哄抢或者损毁市级储备粮。
市级储备粮储存地的人民政府对破坏市级储备粮仓储设施,哄抢或者损毁市级储备粮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予以制止、查处。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市级储备粮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都有权向市、县(区)粮食行政管理等部门举报。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查处;举报事项的处理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其他部门处理。

第二章 市级储备粮的计划

第十二条 市级储备粮的总体布局、收购、销售计划,由市粮食局根据省批准的我市市级储备粮储存规模和品种提出建议,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发行共同下达县区有关部门及承担市级储备粮储存任务的企业。
第十三条 市级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由市粮食局根据市级储备粮的品质和储存年限以及对粮食市场形势的分析提出建议,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粮食局、财政局、市农发行协商一致后共同下达。
第十四条 市粮食局根据市级储备粮的收购、销售和轮换计划,具体组织实施市级储备粮的收购、销售和轮换。
第十五条 市粮食局应当将市级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的年度及各批次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及时抄送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市农发行。

第三章 市级储备粮的储存

第十六条 市级储备粮的承储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同一库区完好仓库容量一般在一万吨以上;
(二)具有与粮食储存功能、仓型、进出粮方式、粮食品种、储粮周期等相适应的仓储设施;
(三)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市级储备粮质量等级检测仪器和场所,具备检测市级储备粮储存期间仓库内温度、水分、害虫密度的条件;
(四)具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的粮食保管、检验、防治等管理技术人员;
(五)经营管理和信誉良好,并无严重违法经营记录。
(六)符合农发行贷款资格。
第十七条 市级储备粮承储企业的确定,由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市农发行等部门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承储企业条件和有关法律及规定,实行公开招标。市发改委会同市粮食局、财政局制定招标实施方案。
市粮食局与承储企业签订市级储备粮承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事项。
第十八条 承储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有关市级储备粮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各项业务管理制度,保证入库的市级储备粮达到收购、轮换计划规定的质量等级,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由市粮食局负责监督。
第十九条 承储企业应当对市级储备粮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保证市级储备粮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第二十条 承储企业不得虚报、瞒报市级储备粮的数量,不得在市级储备粮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不得擅自串换市级储备粮的品种、变更市级储备粮的储存地点,不得因延误轮换或者管理不善造成市级储备粮陈化、霉变。
第二十一条 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市级储备粮的防火、防盗、防洪等安全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承储企业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承储企业做好市级储备粮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 承储企业应当对市级储备粮的储存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市级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应当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承储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当地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迅速核实情况,并及时向市粮食局报告。
第二十三条 承储企业不得以市级储备粮对外进行担保或者清偿债务。
承储企业被依法撤销、解散、破产或者对市级储备粮管理不善的,市粮食局可以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市农发行共同下达储备库点调整计划,将其储存的市级储备粮交给其他承储企业储存。
第二十四条 市级储备粮的管理费用实行定额包干,贷款利息按银行现行规定实行据实补贴,经市财政局核定后,通过市农发行补贴专户直接拨付到承储企业。
市级储备粮的管理费用按照市长办公会议纪要(市纪[2005]46号)规定补贴承储企业。
第二十五条 市级储备粮贷款实行贷款与粮食库存值增减挂钩。市级储备粮贷款必须与入库成本保持一致,并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购贷销还、全程监管。
承储企业应当在市农发行及其分支机构开立基本账户,并接受信贷监管。
第二十六条 市级储备粮的入库成本价格按照第十七条规定的招标方案,通过招标方式确定。
市级储备粮的入库成本价格一经核定,承储企业必须遵照执行。
第二十七条 市级储备粮的合理损失、损耗应当及时处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市粮食局,并征求市发改委、市农发行的意见后制定。
第二十八条 市粮食局应当定期统计、分析市级储备粮的储存管理情况,并将统计、分析情况及时通报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市农发行。

第四章 市级储备粮的轮换

第二十九条 市级储备粮轮换计划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发行联合下达,承储企业按照下达的轮换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轮换。
第三十条 进行市级储备粮轮换,应当以粮食理化品质检测指标为依据,以储存年限为参考标准。根据粮食理化品质检测结果,对不宜储存的粮食,以及适宜储存但粮食理化品质控制指标已经接近不宜储存标准并且达到储存年限的粮食,应当及时轮换。
轮入的粮食必须是当年收获的,并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中等以上质量标准。
第三十一条 市级储备粮在轮换前应当经过检测。市级储备粮的品质检测,应当执行国家粮食局、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的通知》(国粮发[2000]143号)的有关规定,并以具有相应资质的粮食质检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为依据。
第三十二条 市级储备粮的储存年限按粮食收获年份计算。具体储存年限为:小麦3至5年,稻谷2至3年。
第三十三条 市级储备粮在规定的空库时间内,其管理费用补贴照常拨付;超过规定的空库时间(包括经批准延长的时间)不能入库的,对空库部分停止拨付贷款利息和管理费用等财政补贴。
第三十四条 市级储备粮轮换原则上不作库存成本调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轮入粮食库存成本的,必须报市财政局会同市粮食局、市农发行研究确定。
第三十五条 市级储备粮的轮换费用实行定额包干,由市财政局根据市级储备粮轮换计划核定后,通过市农发行补贴专户,直接拨付到承储企业。
市级储备粮的轮换费用参照中央储备粮轮换费用的标准执行。

第五章 市级储备粮的动用

第三十六条 市发改委会同市粮食局完善市级储备粮的动用预警机制,建立市级储备粮动用应急预案,适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动用市级储备粮的建议。
第三十七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动用市级储备粮:
(一)全市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
(二)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动用市级储备粮的;
(三)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八条 市级储备粮的动用,由市发改委按照市级储备粮动用应急预案,会同市粮食局、市财政局提出动用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抄送市农发行。在紧急情况下,市人民政府可直接决定动用市级储备粮。动用市级储备粮由市人民政府下达动用命令。
市级储备粮动用方案应当包括粮食的品种、数量、价格、使用安排和运输保障等内容。
第三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储备粮动用方案和下达的市级储备粮动用命令,由市粮食局具体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配合。
第四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储备粮动用方案和下达的市级储备粮动用命令。
第四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决定动用市级储备粮发生的损失(包括贷款本金、利息和发生的相关费用),由市财政局负责弥补。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和市财政局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承储企业执行粮食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承储企业检查市级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情况;
(二)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市级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计划及动用命令的执行情况;
(三)调阅市级储备粮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账簿凭证;
(四)依法处理违法行为。
第四十三条 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和市财政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市级储备粮在数量、质量、储存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应当责成承储企业立即纠正或者处理;发现市级储备粮承储企业不再具备承储条件的,应当按规定取消其承储任务。
第四十四条 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和市财政局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做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
第四十五条 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的职责,依法对市级储备粮的财务收支情况实施审计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处理。
第四十六条 承储企业及有关单位和人员对市发改委、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和审计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干涉或者阻挠。
第四十七条 承储企业所在地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市级储备粮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对市级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对危及市级储备粮储存安全的重大问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并向市粮食局报告。市粮食局应当及时将处理情况通报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和市农发行。
第四十八条 市农发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按照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地方储备粮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市级储备粮贷款的信贷监管。承储企业应当予以配合,并及时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四十九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承储企业违反本办法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秦皇岛市市级粮食储备实施方案

根据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秦政[2003]127号)精神,为进一步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安全,按照省发改委、财政厅、粮食局《关于下达市级粮食储备计划的通知》(冀发改经贸[2004]736号)精神和《秦皇岛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决定建立市级粮食储备,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储备规模:建立市级粮食储备25000吨,其中小麦20000吨,大米5000吨(折稻谷5000 /70%=7143吨)。
二、建立时间:市级粮食储备计划在2005年年底前分批完成收购入库。
三、入库成本和质量:市级储备粮入库成本价格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收购入库的市级储备粮必须符合中等以上国家质量标准。储备稻谷收购入库质量为出糙率77%以上的粳稻谷,储备小麦收购入库质量为容重750g/L以上的白小麦。
四、收购资金:市级储备粮收购资金由承储企业向市农发行申请贷款解决,市农发行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地方储备粮贷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报经省农发行批准后,及时足额发放粮食储备贷款。
五、市级储备粮食贷款利息和管理费用:市级储备粮贷款利息由市财政局负责全额补贴,管理费用按照市长办公会议纪要(市纪[2005]46号)规定补贴承储企业。管理费用从市级储备粮完成入库之日起由市财政开始补贴,管理费用和利息补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由市财政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通过农发行专户每季度拨付一次。
六、承储库点:市级储备粮的总体布局,要本着靠近城区、便于加工、便于销售、节省费用、适当集中的原则,由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市农发行等部门按照《秦皇岛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承储企业条件和有关法律及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承储库点。
七、储备管理:市发改委、粮食局、财政局、农发行等有关部门按照《秦皇岛市市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市级储备粮。市级储备粮粮权属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未经市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市级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计划由市发改委会同粮食局、财政局、农发行下达,市粮食局具体组织实施。按照市政府命令决定动用的市级储备粮产生的损失(包括贷款本金、利息和发生的相关费用)由市财政承担。市发改委、粮食局、财政局、农发行负责对市级储备粮食进行监督、检查。市级储备粮的日常业务管理由市粮食局具体负责。




关于转发金华市名师名校长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


关于转发金华市名师名校长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金政办发〔2003〕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教育局关于《金华市名师名校长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三年五月二十日    



金华市名师名校长管理暂行规定
市教育局
(二OO三年三月十八日)

为加强我市名师名校长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根据原省教委《关于实施〈浙江省中小学“2211”名师名校长计划〉的通知》(浙教人〔1999〕2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金华市名师名校长(以下简称名师名校长)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成绩卓著、社会公认的专业性荣誉称号。
第二条 名师名校长职责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注重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岗。
(二)不断学习和更新业务知识,善于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有广博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承担省、市两级课题研究任务,每年至少有一篇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学术研究会上交流。
(四)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承担指导培养优秀年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1、名师要树立终身从教的思想,坚持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对我市中小学学科教学起带头示范作用。因工作需要,担任学校领导职务的须兼职授课。积极参加“名师义教活动”,承担教师继续教育讲学任务和支教任务,以带动全体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每学年开展一次教学活动周活动,向校内外教师开放;每学年在县(市、区)以上范围积极承担2至4次高质量的观摩课、示范课或专题讲座;每学年至少带徒2人以上,并明确培养对象、目标和任务。
2、名校长要在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校建设的创新方面成绩显著。学校创办有特色,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信誉高,并继续兼任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使所教学科教学质量保持较高水平。积极承担师训、干训任务,指导和扶持1至2所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并取得明显成效。承担带徒任务。每学年开展一次学校管理示范周活动,向校内外管理人员开放。
第三条 名师名校长享有的待遇
(一)由市人民政府授予“金华市名师名校长”荣誉称号,一次性奖励人民币2000元。
(二)获得立项课题的赞助经费,原则上省级一类课题2000元,二类课题1500元,三类课题1000元;市级一类课题1500元,二类课题1000元,三类课题500元。经费从名师名校长“专项经费”中列支。
(三)优先获得教师职务聘任、特级教师、拔尖人才和特殊津贴的推荐评选。
(四)每学年可享受两周的学术假,主要用于教育教学研究、经验总结、指导培养教师以及本人需要的继续教育。
(五)自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次月起,享受每月100元的岗位津贴,经费由各县(市、区)自行解决。
(六)有条件的县(市、区),要为名师名校长配备便携式电脑,并提供工作便利。
第四条 名师名校长的管理
(一)科学合理地发挥名师的作用。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要考虑给名师留出充裕的学习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宜兼任过多的行政职务,以便进行教改和培养教师;对年龄较大、教育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名师,应选派事业心强、肯钻研的年轻教师做助手,跟班教学。
(二)建立名师名校长考核评价制度。名师名校长的考核工作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并建立考核档案。考核程序为:
1、名师名校长所在学校每年8月底前根据其表现填写《金华市名师名校长年度考核评价表》,并签署意见,加盖公章。
2、县(市、区)根据职责、条件,每年在学校考核的基础上,对每人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评价,在评价表上填写考核意见及等次,上报市教育局。
3、市教育局在县(市、区)考核的基础上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核,根据复核结果,公布合格人员名单。
(三)建立有序流动制度。名师名校长在获得荣誉称号后5年内一般不准调离原单位。确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要求调动的,必须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其中跨县(市、区)调动的,必须报市教育局审批。
(四)切实做好名师名校长的服务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名师名校长的各项教务活动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信息交流、参观学习和考察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定期召开座谈会,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安心工作,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经调查核实,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其荣誉称号,取消相关待遇:
1、在评选中弄虚作假,不符合条件的;
2、不安心工作,未经组织批准,擅离原工作岗位的、擅自调动或调出教育系统的。
3、连续2年或累计3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4、违法乱纪,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
5、其他应予撤销称号的。
第五条 本规定由金华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第六条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